本帖最后由 eee 于 2016-9-13 15:36 编辑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羅·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
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
「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加繆)、精神分析學(例如:賓斯萬格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存在先于本质[编辑]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法语: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萨特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萨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即是地狱」。 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祁克果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存在主義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開始。但多數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均反對教條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以尼采為最,他在其著作《快樂的科學》(la gaya scienza)和《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中提出「上帝已死」的反基督立場,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 參見[编辑]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我倆沒有明天》(英语:Bonnie and Clyde)是一套1967年出品的美國傳記犯罪電影。此片改編自美國1930年代的著名鴛鴦大盜邦妮和克萊德的真實故事[1]。 電影由亞瑟‧潘執導,男主角由華倫·比提扮演,女主角則由費·唐娜薇扮演。此片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更被美國電影學院選為AFI百年百大電影第42名。 費·唐娜薇在片中的造型(即「瘦高著迷地長裙,裙擺風飄持衝鋒槍噴火劫掠」)已是電影經典畫面。
故事主要描述一對大盜情人邦妮和克萊德以打劫為生,浪跡天涯。 男主角克萊(Clyde,華倫·比提飾)是一名甫出獄的銀行搶匪,女主角邦妮(Bonnie,費·唐娜薇飾)則是個對生活厭倦想追求刺激的人。一日克萊在作案時巧遇邦妮,邦妮非常崇拜他非法的行徑,於是兩人形成鴛鴦大盜。顯然他們都沒有想在穩定中求發展的需求。他們要的是名是利,最重要的,他們要的是享受人生。他們帶領一群劫匪展開傳奇的犯罪行動,形成幫派。他們遊走各小鎮,偷盜強劫無惡不作,美國西南部陷入一片惶恐,媒體甚至稱他為「經濟恐慌期的俠盜羅賓漢」。警方旋即派出大批人馬追緝他們,終於導致悲劇收場。
.......................
邦妮·派克(Bonnie Parker, 1910年10月1日-1934年5月23日)和克萊德·巴羅(Clyde Barrow, 1909年3月24日-1934年5月23日)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鴛鴦大盜,1930年代在美國中部犯下多起搶案,克萊德至少殺害了九名警察。1934年5月23日,兩人被路易斯安那州警方设伏击毙。
邦妮·派克出生於德州的羅威那(Rowena),是三個小孩中的第二個。1914年,父親死去,於是母親帶著他們前往西達拉斯,並生活於貧困之中。邦妮在學校成績優異,以創意寫作見長。1926年,16歲的派克與Roy Thornton結婚,這段短暫的婚姻只維持到1929年,兩人分居但是沒有離婚。 克萊德·巴羅則出生於埃利斯縣 (德克薩斯州),是七個小孩中的第五個,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1926年,克萊德由於未按時開還租車而第一次被逮捕,第二次被逮捕則是因為持有偷來的贓物(一隻火雞)。根據John Neal Phillips,克萊德的人生目標並不想藉搶劫銀行成名,而是為了報復州的監獄在他服刑期間對他所做的虐待[1]。 鴛鴦大盜[编辑]邦妮和克萊德第一次見面是1930年1月在朋友的家中,邦妮失業並待在朋友家中照顧她。克萊德順便拜訪這位朋友,而邦妮正在廚房做熱巧克力。當兩人見面,便立刻陷入熱戀中。此後當克萊德作案時,邦妮便一直忠實的待在克萊德身邊。 死亡[编辑]
遭到埋伏後,佈滿彈孔的座車。
邦妮和克萊德1934年5月23日在邊維爾縣 (路易斯安那州)偏僻的道路上遭到德州與路易斯安那州的警方埋伏,兩人的座車遭到警方以自動步槍、霰彈槍及等約130發子彈掃射,兩人身中50餘槍當場死亡[1]。
...........................
美国经济的衰退拖慢了其它国家的發展,各国因自身经济的强弱而导致衰退情况也有所不同。贸易保护主义者抬頭《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疯狂地寻求自保,导致其它国家以报复性关税作为回应;这加剧了全球贸易的崩溃。到1930年底,全球经济衰退有条不紊地开始,并在1933年达到底谷。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1929-33年間失業率長期介乎25%,即使是羅斯福新政時期也從未低於15%.在美國各城市,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市民在勞務交易市場內需要排隊等候著很長的隊伍。
经济史学家的普遍看法是,大萧条以二战的打响而终结。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的战争支出加速乃至导致了经济从大萧条中复苏,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战争没有对恢复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战争的确降低了失业的发生。[9][48][49] 导致二战爆发的重整军备政策,却在1937至1939年间帮助刺激了欧洲经济。到1937年,英国的失业人口已经下降至150万。1939年战争爆发后的军队兵力动员很好的解决了失业问题。[50] 美国1941年加入战争后,终于得以从大萧条的残余影响中得以解脱,美国失业率也下降到10%以下。[51]美国庞大的战争开支增加了一倍的经济增长率,对大萧条而言,也许是在表面上对经济的废墟的掩盖,也许是在实质上彻底画上了句号。商人们忽略掉堆积的国债和沉重的新税,重振旗鼓,充分利用丰厚的订单,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在大萧条期间,银行家们名声狼藉,以至于江湖大盗
如邦妮和克萊德成为了传奇英雄
|